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

無止境的恨、無止境的絕望



最近幾天處於一個overload的狀態,因為接二連三的新聞是最好的照妖鏡;更是因為這個社會對這些事情的反應,不斷衝擊自己的價值觀。隔了幾天,情緒平服了一點,就在此嘗試用文字梳理一番。

關於涼薄、關於雙重標準,這幾天已經看過很多獨到的見解,就算詳寫也不過是拾人慧牙。情緒過去以後,兩害相權取其輕,又開始找到自己應該堅守的立場。

若蓮喪子,一條年輕的生命選擇死亡,值得婉惜;然而比起涼薄的恭賀留言,平日蔡氏投共為虎作倀對莘莘學子的加害,絕對要涼薄得多。

今日喪子招來涼薄留言,是政府、在上位者、有權者一直以來待人涼薄的所結的果。毛澤東說過,沒有無緣無故的恨,損人不利己的仇恨確實不可取,但無視仇恨的根源,無視日復日的涼薄加害,只顧譴責留言的加害者,甚至對加害者受到進一步無理加害表示歡迎,也是一種涼薄。

中大保安移除學生會管轄範圍內的橫額;
學生會把標語貼滿民主牆;
內地留學生撕走牆上標語;
兩名年輕人因為貼在民主牆的標語而被政府、高官、有權者公開譴責、公審;
教大學生因民主牆事件而失去實習機會,甚至有校長聯署表示不錄用;
五毛檢舉周竪峰等人的面書帳號至禁言;

這些都是對言論自由的侵吞。

就算中大學生會處理手法有改善空間,周竪峰辱罵陸生無助溝通,教大民主牆留言如何涼薄,也不是他們遭受無理打壓,以言入罪的理由。

事後一眾投共者馬上搬出仁義道德,所說的道理是對,但他們都是先有立場,後有論據,仁義道德只是這個時勢他們覺得可用的兵器,並不是他們真心相信,希望堅守的價值。就正如這篇文章裡的內地學生一樣,搬出民主自由來保障自己的權利,內心卻不是真正相信。

雙重標準的虛偽,才是仁義道德的最大敵人。
當仁義道德成為加害者迫害別人的武器,受害的不止於被害者,還有仁義道德本身。

要堅守心中的道德價值,就不能隻眼開隻眼閉,向無權者講道德,卻無視在上位者的言行。在搬出道德之名來譴責別人的同時,我們也應該時刻反思,我們搬出來的是甚麼?言論自由是甚麼呢?人性是甚麼呢?善惡又是甚麼呢?

沒有思考這些價值的真義,沒錯我們依然能夠吃喝玩樂,飲飽食醉;但在筆者心中,這些價值就是我們的人格。不去反覆檢視自己的人格,以為活著為人是理所當然,停止成長,停止理解自我,然後自恃為完人,用粗疏片面的觀點去批評別人,實為人格喪失之始。

因為人生沒有真正的答案,很多東西都找不到絕對的對錯;自以為得出絕對正確的最後答案,固步自封,不接受其他答案的可能性,卻是絕對的錯誤。唯有窮盡一生,不斷檢視、修改、完善自己的答案,保持一顆開放的心,才能不斷成長,不停完「善」。

雖然話說得很重,但感性上筆者還是會把涼薄留言者、斥責前者涼薄者、甚至是蔡若蓮這類加害者視為人,因此才會感到絕望。



絕望,是源於那似乎只有不斷壯大的仇恨。仇恨的根源在北京,在西環,在金鐘,也在人性裡頭。

深受港共政權殖民政策之害的人,仇恨政府,仇恨為虎作倀的官員,仇恨為政府維穩的藍絲;
既得利益者又仇恨前者破壞社會和諧,危及自身利益;
在上位者又不時從中挑撥。

之前在寫及學童自殺的文章中提到,新聞帖文的留言裡有理性的,有感性的,有以感性掩蓋理性的,有以理性解讀感性的,有以偏蓋全的,也有將意見推至極端的。

少數人能夠在爭議裡頭檢視自我、成長、完善;更多人在仇恨的循環當中愈鑽愈深,糾纏不清,流於謾罵,只有彼此傷害,無助建立。
如此一來,誰都不能從加害和被害的不幸循環中得到解脫。 
每次的爭端,都只會讓仇恨繼續加深。

仇恨強化加害者對被害者的打壓;
仇恨亦潛藏、積聚在被害者的心裡,讓他們將來成為別人的加害者。

看見彼此仇恨,彼此加害的現實感到痛心、絕望,然後心情平復,又待下一次爭端再起,再一次感到痛心絕望。

絕望的循環。

大愛不能化解對方的仇恨,但怨怨相報,卻只會替仇恨繼續提供養份。仇恨是人性的一部份,但承認並合理化這一點,也同時合理化對方的仇恨吧。

眼見仇恨壯大至此,自身要做到知行合一已經談何容易,更何況要化解這份仇恨?現實就是我們要活在這個社會之中,即使不去仇恨、加害別人,也要活在被仇視和被害之中。

對於這一切,筆者目前仍找不到解答。在云云的選擇之中,筆者愈能感受到死亡的誘人。死亡不能解決問題,但假若問題根本沒有答案呢?或者是窮盡己力,也無法找到答案呢?

有時比起活著,死亡的未知性帶來的希望似乎更加實在。
一個能逃避一切、脫離循環的希望。

儘管如此,筆者還是不想輕易寫下一個最後答案。
還是想繼續尋索,活下去的可能。
有朝一日,寫下片語,向大家、向世界尋問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